食用菌栽培應該以"預防為主"食用菌栽培應該以"預防為主"作為指導方針,以過硬的技術支持、嚴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規(guī)范而不失靈活的管理方式為基礎。許多行業(yè)專家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長允許的條件,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生產效果,收獲符合安全標準的質量好、產量高的食用菌產品。
發(fā)布時間:2018-12-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黨興仁、管中顯、郜永華
從原基出現(xiàn)到成形采收全過程,為白靈菇出菇期管理。
掌握白靈菇生長發(fā)育全過程,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生理特點,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的需要,進行科學管理。滿足各生長發(fā)育階段所需的環(huán)境條件或控制某些條件,限制某一部分組織或某一生理階段的生長發(fā)育等,才能做到優(yōu)質高產。
一、白靈菇生長發(fā)育過程圖
二、原基期的管理
1、原基期管理的任務:原基期管理的任務有兩點:一是確保原基成活;二是確保原基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成幼蕾。
①溫度過低:溫度低于5℃,停止生長發(fā)育;低于4℃或
更低,可凍傷或凍死。
②溫度過高:溫度高于18℃,原基造成生長徙長,停止
分化,又復原生長為氣生菌絲,二次生長,原基消退。
③濕度偏低:環(huán)境相對濕度低于80%,原基易脫水死亡。
④濕度偏高:環(huán)境相對濕度超過95%,原基易腐爛死亡。
噴霧時噴到原基上,能把原基水化死亡。
⑤大通風:通風量過大或直接吹到原基上,原基脫水死
亡。
⑥光照過強:光量過強或陽光直射,造成原基缺水死亡。
2、原基期管理措施
①原基是白靈菇向幼蕾發(fā)育的過渡期。溫度是原基生長
發(fā)育的主導因素,要維持在8℃以上,18℃以下。最適12℃—15℃,包括袋溫及空間溫度。
②低溫季節(jié)晴天時,白天溫度保持12℃-16℃左右,夜晚維持袋溫不低于6℃,空間溫度不低于8℃。
③相對濕度85% —90%,可通過空間噴霧,地面澆水調控。
④松開袋口,增氧增濕,采取靜風增氧,CO2濃度小于1000ppm,不宜大通風。
⑤調控光照200LUX左右。
⑥條件調控適宜,約2—3 天,形成白色小園球形豆粒狀幼蕾。
3、原基期形態(tài)特點和生理特征
①白靈菇原基是結實性菌絲體(菌絨),在溫度差、干濕差、光照、適當通風及氧氣供應等適度條件的刺激作用下,扭結而成的絨毛狀菌絲團,初現(xiàn)時為乳白色或白色,米粒狀絨毛球形小點或結晶狀小點,沒有具體組織結構,指示菌絲受刺激倒伏后相互扭結點,營養(yǎng)的積聚點。
②原基個體很小,約0.1厘米左右,數量多少不定,一般發(fā)生規(guī)律是瘙過菌的位置易發(fā)生,瘙菌面積大的出菇多,可達幾十至上百個,瘙菌面積小的出菇少,可有數個或數十個。
三、幼蕾期的管理
1、幼蕾期管理的任務
①確保成活防止死蕾;
②提供必須條件,確保幼蕾正常生長發(fā)育進行組織初分化;
③幼蕾生長后期,呈蠶豆粒狀,開始疏蕾選菇,
2、幼蕾期管理措施
①幼蕾初形成時,小豆粒大小時,和原基一樣,生命力較脆弱,按原基期管理技術進行管理,保成活防死蕾。
②經1—2天管理,長黃豆粒至蠶豆粒大小時,生命力逐漸增強,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各種生活條件的耐受能力增強,逐漸增加通風量,但要防止冷空氣直接吹襲幼蕾,夜間最低溫度保持8℃左右,包括袋溫及空間溫度,并盡量減少溫差及干濕差。
③各幼蕾已進入旺盛生長競爭期,此期幼蕾對營養(yǎng)和水分的利用能力增強,當幼蕾長至稍大于蠶豆時,袋溫在10—12℃, 棚溫度在12— 15℃, 幼蕾生長速度快,可將袋口挽起或用刀把袋口割掉,和料面平,使菇蕾暴露。
④適時進行疏蕾定位,長勢健壯、柄短、形圓的菇蕾,每端留1—2朵,或每袋3—5朵,留蕾朵與朵之2—3cm,其余全部疏掉,疏蕾時不能挖出大量基料,更不能傷害到留下的幼蕾,最好在1— 2天內完成。
⑤疏蕾后子實體已進入組織分化期,在子實體內部開始分化,形成菌柄、菌蓋,要逐漸提高空間相對濕度90% -95%, 增加光照到300 —500 LUX,CO2濃度小于1000ppm,促使幼蕾完全分化,健壯生長。進入分化期,袋溫或空間溫度不能低于8℃,否則分化不完全或分化不同步,會形成各種各樣畸形菇或出現(xiàn)死菇現(xiàn)象。
3、幼蕾期形態(tài)特點及生理特征
①幼蕾期為子實體形成初期逐步發(fā)育成黃豆?;蛐Q豆粒大小、正園形、直徑0.5—1厘米左右。
②生命力增強,代謝活動旺盛,競爭力增大。
③進入幼蕾競爭生長穩(wěn)定期,如遇條件不適應、溫度高、缺氧、缺水等,會超前進行組織分化,柄、蓋過早分離,形成棒槌狀、豆芽狀等畸形。
④長到蠶豆粒大小,菌柄、菌蓋等組織分化。如遇寒冷低溫,袋溫、空間溫度都低于8℃或更低,組織分化受阻,會出現(xiàn)不分化、遲分化、分化不完全等現(xiàn)象,組織分化不完全、不正常,畸形菇增多。
⑤如溫度過低在5℃左右或更低,加之缺氧,菇面會出現(xiàn)晶瑩透明、無色或淡黃色、粘稠的小水珠,應及時進行通風消除菇面水分,或霧化稀釋黃色水珠,出現(xiàn)黃色粘稠狀水珠會影響菇面正常發(fā)育,成菇后出現(xiàn)較大的陷坑,且顏色淺黃或者黃色,品質下降。
四、分化期的管理
1、分化期的管理任務
①通風增氧,保持環(huán)境空氣清新,氧氣充足,“氧氣決定形狀”。
②防低溫,袋溫、空間溫度都應保持在8℃以上,保證完全正常分化。
③補水調濕,保證正常分化時水分需求。
2、分化期管理措施
①分化期子實體處于菌柄、菌蓋、菌褶(微觀)旺盛分化形成階段。
②及時二次選優(yōu)去劣,舒蕾定位。
③應加強通風,增加氧氣,保持環(huán)境空氣清新,CO2濃度小于1000ppm。如缺氧、CO2濃度達到1800ppm,菌柄分化菌蓋快、菌蓋遲分化或不分化,形成長柄小蓋菇;如低溫、缺氧,只分化菌柄,不分化菌蓋,形成大粗柄,無菌蓋菇或菇面長出小疣狀物,菌蓋畸形怪狀,嚴重影響菇形。
④袋溫應保持在8—15℃,空間溫度保持在8—18℃,促使組織正常分化。如袋溫、空間溫度長期低于8℃,菇蓋表面仍然會分泌積蓄黃色粒稠狀小水珠,使菇面造成疤痕、麻臉、花臉等。
⑤濕度過大、通風不良、溫差過大等也會引起菇面水珠積蓄,應提高溫度、降低溫度、加大通風、增強光照等。
⑥菇體開始旺盛生長,體積、重量迅速增大、增重,需水量大,基質含水量應由60%逐漸調節(jié)至65%,空間濕度應保持90%—95%,如長時間低于80%,菇面會出現(xiàn)鱗片、裂紋或邊緣開裂等,如袋內缺水,會出現(xiàn)大量死菇現(xiàn)象。
⑦光照調節(jié)為400—500LUX,增光、增溫、增氧、調濕、增基質含水量,促使組織正常分化。
3、分化期的形態(tài)特點及生理特征
①分化期形如棗粒大小、正圓形、直徑1—2厘米、高1.5厘米左右、重5—15克,組織分化已基本完成,但菌柄、菌蓋緊密連在一起。
②菇體快速增長,代謝功能旺盛,對氧氣和水分的需求增加,菇體自身含水量極高,一般都在90%以上。
③如缺氧、缺水、低溫、受擠壓等,會使組織分化不正常,到伸展期出現(xiàn)畸形菇。
五、伸展期的管理
1、伸展期管理任務
①加大通風,保證供氧,空氣清新,預防畸形。
②補充內源水。
③調控生長條件,蹲蕾整形。
2、伸展期管理措施
①菌柄、菌蓋開始分離,逐漸由拳形變?yōu)榘肴?,管理的重點是加大通風、增加氧氣、排除CO2(濃度低于1000ppm),保持空間空氣清新,使菌蓋優(yōu)先分化,菌柄后分化,發(fā)育成肉厚圓整、柄短或適中,狀如拳頭的優(yōu)質菇。
②如通風不良,CO2濃度超過1200ppm,抑制菌蓋優(yōu)先分化,促進菌柄分離生長,會出現(xiàn)粗柄菇,長柄小蓋菇,柄中間特別粗大,蓋小的“保齡球”形菇嚴重缺氧,只長菌柄無菌蓋的“棒狀”菇,“禿頭”菇等畸形菇。
③空間溫度應保持在8—18℃,袋溫保持在8—15℃,促使菌蓋、菌柄正常分化生長,如長期低于8℃或更低,菌柄橫向生長,菌蓋雖能增厚,但菌柄長的特別粗。
④在伸展期需水量大增,約占白靈菇子實體生長周期總需水量的80%左右,空間濕度保持在85%—95%。
⑤光照增加至500—600LUX,延長光照時間,增光增溫。
⑥伸展期,當菇柄、菇蓋有明顯分離的最初階段,可進行適當的“蹲蕾整形”,低溫菌肉增厚,高溫菌蓋變薄,缺氧菌柄變長,低溫又缺氧,菌柄粗又長,要調控生長環(huán)境,使朵型圓整,重量增加。
3、伸展期形態(tài)特點及生理特性
①伸展期菌柄、菌蓋明顯分開,形如乒乓形大小,如緊握的拳頭,正圓球形,直徑2—3厘米,高1.5—3厘米,重15—30克,形態(tài)變化明顯,先長出菌蓋,而后長出菌柄,1—2天內即可完成。
②菇體快速增重,生理代謝功能旺盛,對水分及氧氣的需求量大。
六、成形期的管理
1、成形期管理任務
①提供成形子實體快速生長的各項生長條件,特別水分和氧氣的需要。
②按照商品菇標準要求,培育色、形、質都俱佳的優(yōu)質白靈菇。
2、成形期管理措施
①從現(xiàn)蕾到成形采收,子實體生長周期不宜過長或過短,溫度是決定生長快慢及生長周期長短的主要因素。生長時間以20天左右為好,生長溫度為8—18℃,一般15—25天。如生長溫度為13—18℃,生長時間為10—12天,菇蓋薄、菇質疏松、質量差。生長溫度為5—13℃,生長時間為25—30天,造成菇形變化大,雖肉質增厚,但畸形菇比例增加,單位菇超重。
②水分和溫度是成菇期管理的重點。根據子實體每天的長勢、長速、增重等具體情況靈活管理,決定水分調節(jié)補充的速度和數量,保持基質含水量在65%左右。采摘前一天,停止補水,使菇體組織含水量在80%—90%之間。如果高溫、強光、通風過大、水分不足或補光不及時,會造成軟體菇、泡質菇,嚴重時邊緣向上翻卷,形成“小老菇”。如低溫缺氧、缺水或補水不及時,會形成“泡質菇”。
③濕度的管理和調控。一般空氣的相對濕度控制在 85% -95%, 以90%為好, 不可過高或過低。如濕度長期超過95%,菌蓋發(fā)粘,失去光澤,變微黃色,還會產生紅、黃、綠等多種顏色的彩色斑點,變成花臉菇或麻面菇;濕度長時間低于80%,菇蓋開裂,失去光澤,邊緣上卷或開裂,形成花邊菇。濕度調控主要靠空間噴霧、地面噴灑、澆灌來解決。采收前1—2天,停加濕,空間濕度控制在80% -85%, 提高菇品質量。
④成形期子實體生長需要充足的氧氣,CO2濃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通風、換氣、時間、通風量大小、時間長短、由溫度、濕度、菇的長勢等決定。在不影響溫度、濕度的情況下,可進行常通風,必要時可以大通風,讓內外空氣對流。
⑤光照直接影響菇面的白度、亮度,一般可控制在600—800LUX。光照適中,菇柄短、呈倒錐形,菇面顏色潔白、硬實,有光澤,菇質細嫩。
3、成形期的形態(tài)特點及生理特征
①成形期的白靈菇掌圓形(不同品種形狀略有不同),色澤潔白、菇體飽滿、菇蓋直徑10—15厘米、厚度2—3 厘米,6—8成熟,大卷邊,單體重150—250克。
②菇體增重快、代謝旺盛、對水分、氧氣需求量大,如不能足量供給,短時間內會突變畸形,但對環(huán)境條件的耐受能力增強,特別是對溫度、光照的適應能力,可以調控條件,改變環(huán)境,按優(yōu)質菇的標準,定向培養(yǎng)。
七、優(yōu)質白靈菇鮮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菇形:掌園形、柄短、大卷邊、菌褶直立不倒伏、
無擠壓、無創(chuàng)傷、無畸形、無裂紋、無鱗片。
2、菇色:菌蓋顏色潔白、有光亮、無雜色斑點、“無麻面或花臉”菌褶乳白色。
3、菇質:肉厚、質密、不泡松、不含泥沙及任何雜質。
4、重量:150克—250克,制罐100克—200克。
5、成熟度:6—8成熟,無孢子釋放。
6、含水量:85%左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