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 (Pleurotus geesteranus )又名袖珍菇、環(huán)柄側耳、黃白側耳、環(huán)柄斗菇、姬平菇和小平菇,原產于印度南部查摩省。1974年由菌物學家Jandiaik.C.L馴化成功,20世紀90年代從臺灣引進至大陸地區(qū)。秀珍菇不僅肉質脆嫩,纖維含量少,口感特佳,味道鮮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其所含有的多醣體被驗證具有抗腫瘤的功能,其子實體內又富含優(yōu)質菌體蛋白和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珍稀食用菌,有“菇中極品”的美譽。
中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秸稈生產大國。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秸稈的產量也在不斷增加,由于世界范圍內的大量需求,蘆筍的種植面積得到迅速增加,同時帶來的蘆筍廢棄秸稈的資源量也在迅速增加,蘆筍秸稈在全株植株中所占的比例為70-80%,大量秸稈堆積田地周邊,通常采用焚燒處理,既污染空氣又浪費資源。如果能將這一部分的秸稈進行充分有效地利用,不僅能解決季節(jié)性供應短缺的問題,又可節(jié)約栽培成本,還能將資源充分利用,提高經濟效益,真正地實現(xiàn)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要求。該研究利用蘆筍秸稈對秀珍菇進行了栽培試驗,以探討利用蘆筍秸稈栽培秀珍菇的可行性及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菌種秀珍菇57為本所保存菌種。蘆筍秸稈曬干后,將其碾壓、粉碎至長0.8-1.2cm,寬0.3-0.5cm。
1.2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各處理分別為(見表1)
表1 秀珍菇栽培配方
1.3 試驗方法
1.3.1 母種培養(yǎng)基的制備 母種采用PDA培養(yǎng)基保存和繁殖,使用18 mm×180 mm試管接種后, 置于25℃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7-10天后淘汰生長不良和污染菌種,選擇長勢優(yōu)良的種子接種。
1.3.2 原種培養(yǎng)基的制備 原種采用枝條種,用17 cm×30 cm×0 .05 mm 聚丙烯塑料袋裝料,經127℃滅菌2 h,冷卻至室溫時,在無菌條件下接入等量秀珍菇母種,置23-25 ℃室溫下培養(yǎng),培養(yǎng)20天后淘汰生長不良和污染菌種,選擇長勢優(yōu)良的種子進行生產接種。
1.3 .3 栽培種培養(yǎng)基的制備 按表1所述配方分別稱取培養(yǎng)料, 將培養(yǎng)料攪拌均勻, 含水量控制在60-65%, pH 8, 采用17 cm ×45cm ×0 .05 mm聚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干料0.75kg 左右, 每個處理裝2000袋,裝袋后入高壓滅菌鍋內,經127℃滅菌3 h , 冷卻至室溫時, 在無菌條件下接入秀珍菇原種, 置23-25 ℃室溫下培養(yǎng),待菌絲滿袋后去除污染菌包,移入菇棚進行出菇。5個配方中隨機分別選出10袋,劃線、測定菌絲生長速度、菌絲生長勢和菌絲滿袋時間。
1.4 出菇期管理
菌袋移入出菇棚前2d,將菇房通風口封兩層阻隔網、棚內放置粘蟲板進行防蟲;用甲醛、氣霧消毒劑等藥物對菇棚進行殺菌消毒,將菇房密封保持24h。菌絲長滿袋后再繼續(xù)培養(yǎng)一周左右,待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置于8-10℃的環(huán)境條件下低溫刺激2天,將菌包移入出菇棚。移入菇棚前將出菇棚進行預濕,空氣相對濕度調至75 - 80%,將秀珍菇菌袋進行墻式堆垛出菇,堆垛6-7層,行與行之間留70-90 cm 的管理采收通道。
菌袋移入菇棚2d后將袋口周圍塑料去掉,漏出基質,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85%。當菇蕾形成時,增強通風和光照時間,保持適宜的二氧化碳濃度,濕度提高到85%-90%,待菌蓋平展時,可用細噴霧器向菇棚空間噴水。每次噴水后,應加強通風,避免高溫高濕導致病菌感染。當采完1潮菇后要將料面清理干凈,將殘菇、病蟲菇、病料及時挖除,移出菇房外,對病區(qū)采取隔離措施,并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病區(qū)與無病區(qū)之間病害的循環(huán)侵染。接觸過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應清洗干凈,用75%酒精或0.25%新潔爾滅溶液擦拭消毒,防止病害的傳播蔓延。清理完一潮出菇后停止噴水,空氣相對濕度降至70%-75%,保持6-8 d 養(yǎng)菌,養(yǎng)菌后對菌袋進行補水,并做好通風保濕工作,待第二潮秀珍菇出菇。
1.5 采收 當秀珍菇菌蓋直徑達到4 -5cm 左右,菌蓋邊緣內卷,就可以根據(jù)等級采收,采收時動作要輕,采大留小,切記注意菇體整潔、菌蓋邊緣形狀完整。采收過程中所用工具要清潔、衛(wèi)生、無污染。記錄每潮菇的產量。
1.6 鮮菇產量測定 每個配方分3個小區(qū)出菇,每小區(qū)隨機采收10袋,采收后, 測定各配方的總重量、平均產量、生物學效率, 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配方對秀珍菇菌絲的影響
表2 不同配方對秀珍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注:菌絲生長速度:接種7天后,隨機選出10袋秀珍菇菌種進行劃線,5天后測量生長速度
秀珍菇菌絲在不同配方上均能生長,配方1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從接種到菌絲滿袋需40d,比生長速度最慢的配方5提早了近15d;配方1菌絲長勢較差,配方5菌絲長勢最好。表2可以看出,配方1蘆筍秸稈含量80%時,培養(yǎng)基空隙度大,透氣性好,菌絲生長快,菌絲長勢弱;配方5中沒有添加蘆筍秸稈,培養(yǎng)基透氣性差,菌絲生長速度緩慢。
2.2 不同配方的產量分析
表3 不同配方對秀珍菇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各配方栽培秀珍菇57的產量不同。在蘆筍秸稈含量占20%的情況下,秀珍菇57的產量最高,生物轉化率達66.47%,配方3、配方2產量次之,生物轉化率為65.03%和63.64%,配方1秀珍菇的產量最低,僅為60.54%??梢姡锰J筍秸稈為主料栽培秀珍菇57可以正常出菇,配方加一定量的玉米芯能顯著提高生物學效率,增產明顯。
2.3 不同配方栽培秀珍菇的經濟效益分析
表4 栽培秀珍菇的投入產出比
由表4可以看出, 配方1、配方2 、配方3 和配方4的蘆筍秸稈含量分別為80%、60%、40%、20%,較配方5相比成本降低明顯,分別減少了23.97%、20.55%、13.70%和6.85%,以秀珍菇市場價格12元∕kg計算投入產出比,由表4可以看出,配方1-5的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5.45、1:5.48、1:5.16、1:4.89、1:4.78。配方1的投入產出比為1:5.45,投入產出比最高,增加經濟效益明顯。
3 討論
本試驗利用蘆筍秸稈做原料對秀珍菇進行栽培試驗,從菌絲生長情況來看,蘆筍秸稈含量較高的配方,菌絲生長速度較快、菌絲生長勢弱,隨著玉米芯添加量的增加,菌絲生長速度緩慢、菌絲生長勢較濃密。玉米芯做為栽培原料,添加適量秸稈,能夠明顯促進菌絲的生長。本試驗接種近10000袋左右,污染率較低。污染原因主要是蘆筍秸稈扎破袋子,秸稈類原料栽培食用菌,需浸泡、軟化后再使用。
從生產效益方面來看,蘆筍秸稈作為主料栽培秀珍菇,從接種到出菇周期較短,生物學效率達到60.54%,隨著培養(yǎng)料玉米芯含量的增加,生長周期增加,生物學效率有所增加,但投入與產出比降低。本實驗經過統(tǒng)計分析,綜合培養(yǎng)時間和成本等因素,認為配方1、2、3、4都可以實施選用。除此配方之外,各地可根據(jù)當?shù)卦腺Y源,選用配方,但需做預備性栽培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