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04-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于玲)由于武漢市是一個有名的內陸火城,特殊的地理氣候因素嚴重影響著白靈菇的制袋生產。因此白靈菇產業(yè)從2007年至2010年的四年間,制袋的成品率一直很不穩(wěn)定。盡管幾年的發(fā)展規(guī)模較大,但主要是靠政府的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助推著產業(yè)的發(fā)展,那么如何才能使白靈菇產業(yè)走上健康理性的發(fā)展軌道,于是產業(yè)工藝改革的序幕便在朱崗、辛胡田田兩個合作社掀起!
一: 消毒藥品的使用不當,拉開了工藝改革的序幕。
2011年,在白靈菇生產中確實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真是令人悲喜交加、苦樂酸甜味俱全,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原因是,在2010年,因消毒滅菌過程中使用的消毒大王,產生了較強的刺激性,嚴重影響了接種人員的身心健康,使接種人員聞之色變,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嚴重影響著接種工作的正常進行。那么如何才能搞好2011年的消毒滅菌接種工作,是白靈菇生產中的頭等大事。正好這一年,由于技術員的變更,焦作的老吳給我們帶來了他們家鄉(xiāng)使用無煙無味AB劑消毒滅菌的喜訊,我們隨時組織人員前去考察,回來后,我們辛胡田田合作社更加堅定了改革消毒滅菌方法的信心,毫不動搖的選擇了AB劑滅菌接種,并一舉獲得了成功。制袋成品率大都在95%左右。因此,菇農們都對今年的制袋效果非常滿意并紛紛揚言明年繼續(xù)擴大生產規(guī)模。
事情的發(fā)展往往是事與愿違,吳工因工作變動到了園區(qū),這里的工作便換成別的技術員來指導。不知是什么原因,今年的白靈菇產量總是沒有往年高,再加上今年價格又低,很多菇農對白靈菇生產喪失了信心。
那么,如何才能使菇農對白靈菇產業(yè)產生新的興趣,使他們在生產中受益呢?我們經過反復思考,認為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把生產成本降下來,把產量搞上去,才是發(fā)展白靈菇生產的唯一出路。
二:改革不合理的配方及生產工藝,可有效降低生產投資風險和提高產業(yè)的利潤
還是老吳在朱崗工作期間,他深知我們這里的成本投入較高,昂貴的棉子殼和木屑都是從外地進來的,并且在原配方中,有些不應該用的成份也加上去了,他認為是一種資源浪費。因此他提議,何不利用當地較豐富的花生殼和棉材桿資源來種白靈菇呢?就這樣,一個新的低成本配方方案的實驗工作,就在辛胡田田合作社展開了,這個配方一個袋子成本不足一元,而原配方成本1.65元,光一個袋子的成本就降下了0.65元。
在發(fā)菌及出菇管理期間,新配方的試驗工作曾受到區(qū)農業(yè)局食用菌辦公室和區(qū)科技局的領導多次關懷和指導。老吳他雖身在園區(qū),但他也常來查看或電詢這里的試驗情況。
就這樣,這個新配方的試驗,經過我們幾個月的精心管理和多方面呵護,終于使我們喜出望外,原配方平均單袋產菇0.66斤,而新配方單袋產菇0.93斤,且新配方長得白靈菇后勁較大,只是在出菇時間上晚了幾天。
下面是兩種配方平均單袋產量的生物轉化率的比較,我們從這個表里就不難看出新配方的明顯優(yōu)勢:
原配方 |
單袋用料量,0.9斤,產菇0.66斤,生物學效率73% |
新配方 |
單袋用料量,0.6斤,產菇0.93斤,生物學效率155% |
關于如何提高白靈菇的產量,我們在和老吳的交談中,得知他通過對園區(qū)泥墻式白靈菇出菇管理經驗的總結,準備下一年對白靈菇的出菇管理工藝及配方搭配等還要進行改革,力爭使白靈菇的生物轉化率處在全國的領先水平。因此,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白靈菇生產,一定要尋出一個適合我們武漢白靈菇生產發(fā)展的新路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